2006年6月21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十版:写真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我的父老乡亲
省二监教师组 柴志波

  我出生在东海之滨的一个渔港水镇。一艘艘穿梭不息的渔船,一筐筐鲜活蹦跳的鱼虾,一群群在波浪间上下翻飞的海鸥,构成了我记忆中的家乡。特别是那弥漫于空气中浓浓的海腥味,它伴随我成长,令我一生都无法割舍。
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,我幸运地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。出门求学那天,乡亲们敲锣打鼓送我上船,船老大还特意把我安排在最好的铺位上。躺在那充满海腥味的船铺上,我百感交集,“少年立志出乡关,学不成名誓不还”的凌云壮志,澎湃于胸。我暗暗发誓,一定要学有所成,不负家乡父老的厚望。
  大学期间,不时地总会有乡亲前来看我,为我捎来家乡的海货。记得大二时一个冬天的深夜,在睡梦中我被管理员叫醒,说是校门口有人来看我。我跟随他来到校门口,在路灯下,站着七八个人,一看到我,他们就用家乡话大声喊我的乳名。走到他们跟前,一闻到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再熟悉不过的海腥味,令我立刻从睡眼朦胧中清醒过来。原来他们的船到上海来卖鱼货,因为是渔汛,天亮就得出海,所以趁晚上还有点时间来看看我。他们说捕了条大黄鱼,舍不得卖,在船上熬了一锅鱼汤,现在带来给我趁热喝。我愣愣地站在那里,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。要知道从十六铺码头到虹桥我的学校,得横穿整个上海市区。他们一路乘车颠簸,小心呵护着这锅鱼汤,怕倒了,就专门有个人捧着它;怕凉了,就脱下身上的棉衣来保温。在凛冽的寒风中,他们被冻得簌簌发抖,还低声下气地恳求门卫,耐着性子讨好管理员,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能够让我这个他们心目中的“状元郎”喝上一口热鱼汤。在冬夜清冷的路灯下,在门卫的催促声中,他们不习惯地压低着大嗓门,真切地向我嘘寒问暖。谁曾想,他们可是一群搏击大海的血性汉子,他们满口的家乡话,满身的海腥味,使我倍感真切,倍感温暖。
  光阴茬苒,如今我身处人生的低谷,他们在痛心和惋惜之余,并没有嫌弃我,每次来看我,同样会给我捎上一包家乡的海鱼干。每每捧着带有海腥味的鱼干,我总是心潮起伏,久久难以平静,正是这带有海腥味的关爱,催我痛改前非,早日回归故乡的怀抱。